免疫学会

教学园地 科普天地 下载专区 学术动态 最新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天地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个人防护

发布时间 2020-02-02 21:32:25

 编者按:2019年底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入公众视野。面对疫情的爆发,人们不禁会问该病毒到底从哪里来?”“怎样在人群中传播?”“个人如何防护?。我们特邀湖北省免疫学会暨武汉免疫学会会员王维民教授和吕付佳博士查阅相关研究结果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王维民教授和吕付佳博士:

病毒从哪里来?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首先是从肺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获得。该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有85%以上的同源性,但与之前导致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或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冠状病毒有明显区别。目前公认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初来源是野生动物,但还不清楚具体是哪一种动物。由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人们推测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最初起源于蝙蝠,经过一种或多种中间宿主(哺乳动物)后,最终传染给了人类,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人传人能力

病毒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向外散播,进入人体的主要部位是口、鼻和眼。具体的传播方式包括:1. 直接传播:感染者说话、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或者呼出的气体被他人近距离接触或者吸入; 2. 接触传播:感染者的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人手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体,然后再接触口鼻眼等粘膜,导致感染;3. 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感染者产生的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直径小于5μm的带病毒小颗粒),人吸入后导致感染。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肺部的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和扩散。尽管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病毒并产生防御反应,但最终病毒还是会造成肺部损伤和严重的并发症,具体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临床研究已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甚至可无明显发热。严重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新型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5.2天,最长不超过14天。每例患者平均将病毒传给了另外2.2个人。目前也发现少数个体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但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这些无症状的感染者能否传播病毒尚无明确答案,是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们个人如何防护?

    面对当前的疫情,隔离等公共卫生措施是最主要的防控手段。但对于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避免接触病毒感染者是个人防护的原则,尤其是避免飞沫和接触传播。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要求:三不,三多,三戴。不聚餐,不串门,不握手。多洗手,多通风,多运动。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具体的措施包括:

    1. 减少外出活动

    1)避免前往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2)不参加集会,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呆在家中休息;

    3)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

    2. 外出佩戴口罩

    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飞沫传染。不得不外出时,一般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疗场所佩戴N95口罩。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的佩戴口罩要求:防病选口罩,医用外科效果好。深外浅内要知道,鼻夹朝上须记牢。盖住口鼻和下颌,褶皱拉开不能少。指压金属条,四周贴合好。

    3. 保持手卫生

    1)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和部位;

    2)从公共场所返回、在制备食物之前和之后、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立刻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流水洗手;

    3)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4. 保持良好家庭卫生和健康习惯

    1)屋内勤开窗,保持良好通风;

    2)不随地吐痰,将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并丢弃与有盖垃圾桶内;

    3)家庭备置体温计、口罩和家庭消毒用品等物资,不定期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地面或物品;

    4)不接触、不购买、不食用野生动物;不食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动物产品;

    5)保持充足睡眠,在室内适度锻炼,保持身心愉快。

    5. 健康监测与就医

    1)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每天主动测量体温;

    2)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就诊时主动告知自己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的接触人员,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参考文献

Zhu, N.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10.1056/NEJMoa2001017 (2020).

Callaway, E. & Cyranoski, D. China coronavirus: Six questions scientists are asking. Nature 577, 605-607, doi:10.1038/d41586-020-00166-6 (2020).

Li, Q.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10.1056/NEJMoa2001316 (2020).

Chan, J. F.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154-9 (2020).

Fehr, A. R. & Perlman, S. Coronaviruses: an overview of their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282, 1-23, doi:10.1007/978-1-4939-2438-7_1 (2015).

Huang,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183-5 (2020).

 

    供稿人介绍:王维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付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 讲师。

(采编:湖北省免疫学会暨武汉免疫学会  秘书处)